2019年12月份,新型冠狀病毒爆發,形成全球性的嚴重疫情,直至今日。很多人發出共同的感慨:意外和明天,永遠不知道哪一個先到來。世事無常,或遠或近,離別終將來臨,要怎樣做好告別的準備?
有人覺得,人這一生,“赤條條來去無牽掛”,死去元知萬事空,身后事且由生者裁決。當然,更為普遍的情況是,親屬們把逝者遺產、貴重物品分一分便結束了。年份一久,距離較近的幾輩人對逝者還留有記憶,再往后大都沒有印象了。這對于家族文化的保存和傳遞,是一個缺失。畢竟,一個人能留給后輩的,并不僅僅是影響力有限的有形財富,還有寶貴的精神財富。因此,為了避免精神財富自動歸零,沈陽公墓行業淺談人在活著的時候,大型綠色生態公墓就應該有意識地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整理。
01. 人,最了解的是自己
人終有一死,不論生前富貴顯赫還是籍籍無名。對普通人來說,也許一生較平凡,但仍有很多珍貴的回憶,這些回憶只有自己能表達得最真切。哪怕當事人成文能力有限,也可通過視頻、音頻或短句形式記錄,形成一個資料庫,這樣,即便交由他人來整理,也有據可循。
02. 為留下更有價值的東西,倒逼人更加努力
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》中保爾柯察金在戰友墓碑旁說:“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,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。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: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,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,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……”很多時候,向死而生。死亡使生命變得有了意義,也讓人看清了最終的歸途。人活著時常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,容易在紛繁的生活中迷失。以結局為導向,能讓人想清楚希望留下些什么,從而作出更有價值的選擇,度過一個更積極向上的人生。
03. 為人生文化的積淀貢獻力量
人們普遍認同,杰出人物的人生文化值得保留和傳播,卻因此忽略了普通人的人生文化。其實,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此外,因為心理距離的緣故,普通人的人生文化,對親朋、子孫、族人有著更為直接而深刻的影響。
《尋夢環游記》那句“死亡并不是真正的告別,忘卻才是?!苯沂玖讼嗤乃劳鰩淼牟煌Y局。人之為人,因為有各種各樣的牽掛和羈絆。面臨分別,人多有不舍。所以,人在活著時,就應當主動而有意識地提前做好“身后物”整理,梳理一生思考和行動的軌跡,以在離別之時,留下囑托和牽掛,留下生命的印記。為自己減少遺憾,為親人留下慰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