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陽公墓來說說古代最炫富的碗葬:
碗,家家都有,家家都用,看著不稀奇,但放在古代,平常的人家,幾口就幾個碗筷,頂多備幾十個。
而碗葬卻告訴我們,即使最普通的東西,也會有最神奇的用法。在我國清代到民國初年期間,碗墓曾流行于四川、福建等地,它的主要形式是把瓷碗通過特制黏著劑黏在一起制成墓棺。碗葬,雖然和民間風俗有一定的關系,但似乎更多的是為了炫耀。碗葬法最大的亮點有兩個:數量和質量。墓葬的碗,碗是一只朝上,一只朝下,相互咬合,這樣的墓葬碗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中的空間。墓葬的規格越大,用碗越多,初級墓葬碗應該是1000多個。
而造碗墓,不但要有專門的技術工人,還要有具有某種特性的粘合劑,不是用水泥,而是用糯米漿。因此,造碗墓的人大多是有錢人家,或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,至少要是個小地主,畢竟一般人家也玩不起。而且,碗也有質量上的差別。真正的土豪碗墓,不僅注重碗的精美程度,甚至對碗的尺寸進行精細選擇,或是在碗上加釉,以顯出其非凡之處。在四川達州市發現光緒年間的一座土豪碗墓,里面有8000個精雕細琢的瓷器碗,不僅精美,而且全部上釉。所有碗大小相同,碗口直徑15厘米,碗底7厘米。這在沒有機械制作的年代,非常罕見,每一個碗都要精挑細選才能入墓。傳說中的碗墓,最奇特的還是湘西土家的碗葬,它由上千個細花磁碗組成,疊了十幾層,這可謂是土豪中的戰斗機了。當地人以為那是“仙墳”,碗里全是道士畫的咒,當地人有習俗,這樣的碗只許看,不許摸,如果動了,就會給家里帶來災禍。更詭異的是,傳說這些碗還能“行走”,常常出現在山里各處。
在現代人看來,碗葬可能是一種土豪行為,赤裸裸為了炫富。但在古人看來,這或許是另一種形式的生命的歸宿,寄托的是對逝者的無限哀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