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去世后,在三七時去上墳,并燒紙錢、擺設供品的儀式叫燒三七紙。各地燒三七紙有其獨特的風俗,但大體上是相似的,你知道為什么要燒三七紙嗎?三七燒紙又有什么講究呢?
沈陽墓園帶你了解一下三七祭拜燒紙吧!
1.燒三七紙的由來
民間相傳,做七習俗始于唐初,唐太宗李世民臨終前曾囑咐太子:死后每隔七天須由親人為其擺一次薦宴,燒一回紙錢,前后共七次,至七七四十九天止,使其靈魂得以順利超度。太宗死后,太子遵旨一一照辦。其后公卿百姓紛紛仿效,由此形成做七習俗。
這種故事當然于史無征。有人指出,做七習俗雖然自唐初起盛行,但早在南北朝時已見有關資料,《北史·胡國珍傳》記載:國珍年雖篤老,而雅佛法,及薨,詔自始薨至七七,皆為設千僧齋;《北齊書·孫靈暉傳》寫道:從(南陽王)綽死后,每至七日及百日終,靈暉恒為綽請僧設齋。 根據上述記載和其他若干資料顯示,學者多認為做七習俗來源于生緣說,大約是在佛教傳至東漢后到南北朝這段時期內形成,從唐初起突破信眾范圍,走向世俗化。
2.三七日子的算法
從安葬日三天圓墳開始,這圓墳日為頭七。然后過七天為二七,再過七天為三七。
3.三七燒紙的講究
燒三七以兒子為主,主要是燒一些紙錢、冥幣,擺設香燭、供品等。供品必須為單數,比如三、五樣水果、點心。并且每樣水果、點心必須要有三個。一般逝者親屬應在三七那天的下午到太陽落山之間燒紙,燒紙期間兒女們應圍在墳前,哭泣哀悼逝者。
在三七的時候,子女等孝子在五更天還未亮就要戴孝上墳祭拜,帶上一些祭品,比如燒雞、涼粉等,傳說閻王愛吃燒雞,涼粉,但是涼粉用筷子很不好夾,這樣是為了消磨時間,等到天亮雞叫的時候,就帶不走逝者魂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