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墓葬制度歷史悠久, 現最早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, 那時就已出現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的行為。隨著時代的發展,墓葬制度也在不斷變化,下邊介紹幾種中國墓葬方式。
火葬
是一種處理尸體的方式,具體而言是以火把尸體燒成骨灰,然后安置在骨灰甕中、埋于土中、撒于水中或空中,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。印度教、佛教盛行火葬,其中以佛祖釋迦牟尼,圓寂后火葬留下舍利子而聞名于世,世界各地的佛教徒紛紛效仿死后火葬的葬式,儒家、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則盛行土葬?;鹪嶂?,最早見于《墨子·節葬》篇:秦之西義渠國者,其親戚死,聚柴薪而焚之。焚后又如何?未說??捎晒?982年,寧縣城南山一出土的文物作補充:一農戶修莊子,挖出大小不等的許多陶罐,皆裝有半罐骨灰。陶罐縱橫排列有序,像當今神主廳牌位的樣子。這便是周代以前,義渠戎族的葬俗了?;鹪醿x式一般在火葬場舉行,那里包括一個或多個的火化爐或火化?;鸹癄t是一個工業用的火爐,它的溫度可高達870-980°C(1600-1800°F)確保能瓦解尸體?;鹪釄隹梢允嵌Y拜堂或殯儀館的一部分,或墳場提供的獨立設施或服務?,F代火化爐的燃料包括瓦斯和柴油。然而,煤和焦炭一直用到60年代早期。很多的火化爐都是可調校的控制系統,用來監測火化時火爐的情況?;鸹癄t每次只準火化一具尸體,這也是很多國家的法例,包括美國。但也有因人類防疫的處理,將病死者舉行集體火葬,以避免疫病于人群間散播。對某些人來說,選擇火葬可能是基于環境原因。土葬是某些環境污染物的已知來源,是不爭的事實。其中的防腐液里的汞、砷和甲醛都會污染地下水。而靈柩本身也是另一種已知污染來源。其他污染問題還有,死亡或埋葬前(如放射治療)進入人體的放射性同位素;這些尸體的腐爛都可能造成環境污染。
懸棺葬
懸棺葬 :懸棺是中國及東南亞國家的一種古老墓葬形式,以將死者的棺木放置在人跡罕至的懸崖絕壁之上為特征。除中國外,印支半島、印尼、菲律賓等地均有發現。懸置棺木的方式各地有所不同,或利用巖壁間的裂縫之處架設棺木;或在巖壁上鑿孔楔入木樁,以支撐棺木;或鑿崖為穴,插入棺木,一端露與于穴外。棺木多為獨木鑿成,呈長方形,也有少數船形棺。葬式有一次葬,亦有待死者肌肉腐朽后,將骨質入棺,再送至懸崖上去的二次葬。據研究,該種葬法使用時間漫長,早至商周,晚達明清,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,如宜賓地區興文和珙縣、三峽、武夷山九曲溪。宜賓興文縣蘇麻灣有懸棺50余具,皆被認為是古代焚人的墓葬,低者十幾米,高者近百米,或鑿孔置木,或利用天然石穴,距今400~700年,形成于明代。三峽懸棺多在風箱峽中,人稱“風箱”。武夷山九曲溪小藏峰巖壁上因棺木如船形,人稱“船棺”,經鑒定已有3800年歷史。
天葬
天葬亦可謂之“鳥葬”,是藏地古老而獨特的一種葬俗,用于一般農牧民和普通人。跟土葬,水葬,火葬一樣,是一種信仰,一種表達對死者的哀悼的一種方式。藏語稱天葬為“杜垂杰哇”意為“關(尸)到葬場”;又稱“恰多”意為“喂鷲鷹”,文中“恰”是一種專門食尸肉禿鷹,謂之“哈桂”。藏族佛教信徒們認為,天葬寄托著一種升上“天堂”的愿望。通過天葬將死者的尸體喂鷲鷹,鷲鷹食后飛上天空,藏族則認為死者順利升天。人死后把尸體卷曲起來,把頭屈于膝部,合成坐的姿勢,用白色藏被包裹,放置于門后右側的土臺上,請喇嘛誦超度經。擇吉日在天亮前由背尸人將尸體背到天葬臺,先點“桑”煙引起來禿鷲,喇嘛誦經完畢, 天葬師隨即將尸體衣服剝去,按一定程序肢解尸體,肉骨剝離。骨頭用石頭搗碎,并拌以糌粑,肉切成小塊放置一旁。最后用哨聲呼來鷲,按骨、肉順序別喂食,直到吞食凈盡,以吃光為吉利。藏北比如縣的達摩寺多多卡天葬臺,是全西藏唯一保存頭骨的天葬臺,也是目前西藏最為著名的天葬臺。莊嚴肅穆的天葬臺,盤旋飛翔的鷹鷲,舉世無雙的天葬場面,形成一個神秘世界,吸引著無數有緣或無緣走上西藏高原的人。